返回主页

高校书店,留住师生的“文化乡愁”

新闻来源:光明网

2019-09-24

image002.jpg


80多年前,北大“燕园三老”之一的张中行还是北京大学的一名学生,他的业余爱好是读书、买书。每到闲暇,他会拿上两角钱去丹桂商场的书店,一角钱买书,一角钱买20个羊肉饺子,物质和精神同时得到了满足。

30多年前,中国教育科学研究院研究员储朝晖在滁州学院读书,课余时间他会在学校书店里泡上很久。“那时候,如果听说在外校有好书,想方设法也要赶去那里买回来”。

15年前,北京大学哲学系助理教授南星刚刚考入北京大学元培学院,他是奥林匹克化学竞赛一等奖获得者,原本打算继续钻研化学,却在北大西门的书市上被一套西学书籍吸引,发现了自己一生的兴趣。“这套书价值2000元,在2004年前后这是一笔不小的花费,但是我的父母还是给我买了。现在,这套书中仍有五六本我经常翻阅。”南星告诉记者。

读书、买书,是大学生活中很重要的一课。记者采访的不少学者,都讲述了他们与书的故事。教育部教育发展研究中心副主任马陆亭读大学时非常留恋书店,“我读了很多社会科学、人文科学的入门书,还会去书展买书,有时候遇到好书会一箱一箱买。”

然而今天,实体书店,尤其是校园实体书店用“风雨飘摇”形容似乎不为过,尤其是以销售专业书、理论书见长的校园书店,更是如此。有从业者指出,2014年前后,高校实体书店遭遇“倒闭潮”。中国农业大学五色土书店、北京师范大学宏图书店等等都是在那时走到尽头。南星读大学的时候,北大校园内有三四家书店,周末还有西门书市供学生读者选择,今天只剩下一两家,“主要的是‘博雅堂’,好像还有一家书店,但是我从来没有去过。”南星说。

书店不景气,高校图书馆借阅量也连年下降。中国人民大学教育学院教授刘振天近年来参与本科教育评估,他发现高校图书馆借阅量下降的同时,图书馆馆藏新书“也有一些问题”,“教育部在2004年2号文件中对高校办学条件中的纸质图书量做了规定,生均不能少于100册,每年新增纸质图书生均不少于4册,许多高校数量不够,只好买与学校专业不相关的图书甚至重复购书。”

是大学生们不爱读书了吗?不少学者给出了否定的答案,随着生活方式的改变,读书的方式和买书的渠道多了很多。刘振天告诉记者,与纸质图书借阅量下降的同时,是高校电子图书、论文的借阅、下载量攀升。当年厚重的专业书可以用电子书的方式存放在kindle等电子阅读工具上,随时可以扫描、批注、摘抄,一些读书软件也让随时随地读书成为可能。